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,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
來源:
|
作者:樹誠教育
|
發布時間: 2020-11-11
|
1163 次瀏覽
|
分享到:
教育形式千萬條,言傳身教第一條。在孩子教育上,語言有時候是蒼白的,行動和事例會悄悄印進價值觀。
一流父母
言傳身教,讓教育更有效
教育形式千萬條,言傳身教第一條。
在孩子教育上,語言有時候是蒼白的,行動和事例會悄悄印進價值觀。
董卿在央視《面對面》的一期節目中說了一句話:
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,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?!?/strong>
講道理定規矩,溫柔而堅定的執行,這非常重要。
在家庭教育中,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言傳,將我們知道的道理以語言的方式來說給孩子聽,讓孩子從中有所收獲。孩子在成長期間,對于外界的知識吸收很快,而外界的知識又是雜亂的,為了避免孩子受到不好的影響,那么在平時,我們就需要為孩子來言傳。
但是一些家長對于言傳有一些誤解,認為強制的去命令孩子,讓孩子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是言傳,但是強迫往往會起到反作用。
在與孩子的溝通中,我們不應該只站在家長的立場,以批判的言語來教育孩子,還應該在批評之后,給孩子講述道理。同時也不要老是拿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,在對孩子的教育中,我們需要具有耐心,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理念。
在言傳中,以理服人才是最好的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我們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怎么做,還應該讓孩子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。
另一方面,家長的“身教”對孩子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。孩子在成長階段的時候,會像周圍進行學習,而家長就是最好的學習對象,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記在心里。
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家庭教育中提到這樣一句話:
“科學的教育觀,是要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預期。也就是說,要孩子做到的,家長首先做到;要孩子不做的,家長首先不做;家長做不到的,絕不強迫孩子做;孩子想做的,家長理性地引導孩子?!薄?/span>
言傳身教并不代表孩子所有的行事特點和習慣都要和家長一樣。
孩子是具有獨立思想和性格的個體。
孩子好動愛玩,父母好靜愛宅;父母愛吃茄子,孩子愛吃黃瓜,這些沒有孰是孰非。
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:
“社會即學校,生活即教育”。
我們在生活中說的每一句話,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成為孩子們未來的行為準則,“言傳身教”即指于此。
“ 有時候說得天花亂墜,都不如一句發自肺腑的低語,都不如一個觸動人心的行動?!?/span>
托爾斯泰說:
全部教育,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父母身上。
當孩子問你:
“為什么你能說臟話,我不可以?”
“為什么你能抽煙喝酒,我不可以?”
“為什么你一直在玩手機,我不可以?”
父母又如何作答呢?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最信任的,接觸時間最長的,就是父母。
父母的拳頭讓孩子心靈飽受創傷;
父母的威脅讓孩子逆反畏首畏尾;
父母的行動讓孩子靈魂受益匪淺。
你的言行舉止,決定了你孩子未來的模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