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是我,我喜歡這樣的自己
來源:
|
作者:樹誠教育
|
發布時間: 2020-11-11
|
797 次瀏覽
|
分享到:
?你會如何看待,那些有別于你、反對你、討厭你、處處和你作對的人?
每當讀書的孩子,就這類煩惱咨詢我時,我都會和他們分享下面兩個認知:
你會如何看待,那些有別于你、反對你、討厭你、處處和你作對的人?
每當讀書的孩子,就這類煩惱咨詢我時,我都會和他們分享下面兩個認知:
①希望得到別人認同,這沒有什么錯。
希望被接納,被尊重,被認同,是人類的本能和天性。
因為自己不被接納,不受歡迎,進而感到委屈和難過,這不僅沒有什么丟人的,恰恰證明:
你是一個正常人,有著和他人發生連接的渴望。
所以,如果別人不喜歡你,讓你感到受傷,請先接納這樣的自己:
這是你尋找自己的路徑,也是你渴望靠近別人的柔情。
②不被別人認同,不一定是我們的錯。
任何一種關系,都需要雙方的流動。
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和誠意,但是對方依然抵觸你,排斥你,打擊你,否定你,你需要的,不是過度反思自己,也不是打擊報復對手,而是要好好審視,這段關系值不值得。
別人和你有著不一樣的出身,不一樣的經歷,不一樣的感受。
所以,別人說的話、做的事、最后的選擇,都是他自己歷史的投射。
很多時候,并不是你做錯了什么,而是別人和你不一樣罷了。
因為,人際關系的真相一直是,也永遠是:
不管你再優秀,再正確,再完美,總有人討厭你,反對你。
那么,面對反對我們的人,或者說我們討厭的人,我們要如何處理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呢?
偉大的批評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,曾說過一句扎心的名言:
“如果沒有人對你說‘不’,你是永遠也長不大的?!?/span>
什么意思呢?
意思有兩個方面:
①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如果沒有遇到過任何挫折,總是被無條件滿足,那這本身就是一種失敗。
因為,他終將走向他人和社會,他人和社會不可能也不會,以他的意志為轉移。
②一個孩子長大的標志,恰恰始于別人對他說“不”開始。
當他開始理性地面對那些不同于他的人,開始正確看待那些對他說“不”的人,開始學會與“非我族類”周旋、交戰和共處,他才算真的成人。
因為,他不僅確認了自己,而且在“我”之外的世界里,看見了他人,接納了眾生,懂得了世界的立體,覓得了內心的豐饒。
我非常喜歡托爾斯泰的這句話,因為覺得它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相:
我們終其一生,是學會正確看待和我們不同的人,然后在不慌不忙中做自己。
年少時,我們會遇到對我們說“不”的同學,他們會取笑我們,誤解我們,不喜歡我們;
成長中,我們會遇到對我們說“不”的老師,他們會批評我們,懲罰我們,不迎合我們;
戀愛后,我們會遇到對我們說“不”的戀人,他們會排斥我們,否定我們,不認同我們;
工作后,我們會遇到對我們說“不”的領導,他們會要求我們,苛責我們,不順著我們……
如果,我們無法忍受他們對我們說“不”,那么我們將在痛苦萬分中,無法生存。
哪怕,很多時候,正確的是我們,付出的是我們,無辜的是我們,真心的是我們。
如果我們始終活在對抗里,沖突里,戰爭里,那么我們會在戾氣滿滿中,真的活成別人看不起的那種人。
我們只有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,分辨出哪些人的討厭里,有我們的問題,哪些人的討厭里,只有他自己的偏見。
然后,心平氣和地始終做好我們自己,用磁場和能量,吸引屬性相同的人,和我們相遇,然后把那些討厭的人,遠遠地甩在身后。
這,才是對待討厭的最好姿態。
如果你靜心的看到這里,那么分享給你下面4句話——
第一句:把自己當別人。
每當你指責抱怨,覺得別人不理解你時,需要靜下來想一想,自己是否也足夠理解他人。
第二句,把別人當自己。
每當你想對別人指手畫腳時,覺得別人愚蠢混賬時,需要設身處地想一想,是不是他們也都擁有你的聰慧和條件。
第三句,把別人當別人。
每當你想當然地替別人做決定,越界干涉別人的自由時,需要退回一步想想,自己是否做好了自己的事情。
第四句,把自己當自己。
每當別人誤解你,傷害你,以不客觀不善良的言辭評論你時,你需要用左手握緊自己的右手,告訴自己:
“我就是我,我喜歡這樣的自己?!?/strong>
愿這篇文章,還有這4句話,能傳遞到更多孩子那里,讓他們足夠清醒,永遠溫情。
這不是一篇輕松的文字,里面的一些認知,需要安靜閱讀才能看懂。